1.稿件构成
论文中文标题、英文标题中文提要(不少于200字);英文提要(不少于150词);中、英文关键词(各3-5个)
论文正文(与上述内容分页)
附录等(如果有)
作者信息(另页):姓名、单位、学历、职称、职务、研究方向、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2.正文格式
l)标题:一般单独占行,居左;段首小标题,前空两格,后空一格。
2)层次编码:依次使用1.2.3-;1.1、1.2、1.3-的格式。
3)正文:一律以Microsoft Word 2003格式提供。正文采用5号宋体字,一律采用单倍行距。引文务请核实无误,并注明出处。
4)图表:图表分别连续编号,图题位于插图下方,表题位于表格上方,图题格式为“图1图题”,表题格式为“表1表题”。图题、表题及图表中的文字一律采用中文。
3.注释
注解性内容分附注、脚注和夹注。
l)附注
一般注释采用附注的形式,即在正文需注释处的右上方按顺序加注数码l、2、3、……,在正文之后写明“附注”或“注释”字样,然后依次写出对应数码l、2、3、……和注文,回行时与上一行注文对齐。
2)脚注
对标题的注释或对全篇文章的说明以脚注的形式处理,注号用t,而不用阿拉怕数字,列在当页正文下,正文和脚注之间加一横线。其他同一般注释。
3)夹注
夹注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其中“作者姓/名”表示引文或所依据的文献为中文作者的用其姓名,英文作者的用其姓):
——(作者姓/名年代:原文页码)例如:随着语篇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只有把交际过程的所有因素都包容进来时,语篇才能得到恰当的解释和描写”(Dogil etaf.1996: 481)。
——作者姓/名(年代:原文页码)例如:Leather( 1983:204)认为“音段音位层面的迁移是受本身制约的,而超音段音位层面的迁移具有聚集性,因此更为严重”。
——(作者姓/名年代)例如:研究表明,可控因素通常包括动机、观念和策略(Wen 1993;文秋芳、王海啸1996)。
——作者姓/名(年代)例如:Halliday( 1985)认为,从语言的使用角度看,情景语境中有三个因素最为重要。
4.参考文献
论文和书评须在正文后附参考文献,注意事项如下:
1)注明文中所有引文的出处和所依据文献的版本情况,包括:作者的姓、名;出版年;篇名、刊名、刊物的卷号和期号、文章的起止页码;书名、出版地和出版者。
2)在每一文献后加注文献类别标号,专著标号为[M],论文集为[C],论文集内文章为[A],期刊文章为[J],报告为[R],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为[D]。
3)文献条目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中外文分别排列。外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献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外文书名以斜体书写,实词首字母大写;外文论文篇名以正体书写,仅篇名首字母大写。每条顶格写,回行时空两格。
4)网上下载的文献应注明相关网页的网址。
5.引文
引文较长者(中文100字以上,外文50词以上.诗2行以上)宜另起一行,不加引号,左边缩进一格。
6.译名
外文专有名词和术语一般应译成中文。不常用的专有名词和术语译成中文后,宜在译名第一次出现时随文在括弧内注明原文。英文人名可直接在文中使用,不必译威中文。
7.例句
例句较多时,宜按顺序用(1)(2)(3)…将之编号。每例另起,空两格,回行时与上一行例句文字对齐。外文例句可酌情在括弧内给出中译文。
其他未注明的项目格式请参照外研社出版的《外语
教学与研究》中的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