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光学报》创刊于1980 年,月刊,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物理
学会发光分会主办,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是一本以发光学、凝聚态物质中的激发态过程为专业方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任名誉主编是徐叙瑢院士、范希武研究员和王立军院士,主编是申德振研究员,副主编是江风益院士、刘益春教授、汤子康教授、徐春祥教授和张洪杰院士。自创刊以来,《发光学报》不断发展壮大,被国内外多个知名
数据库收录,包括EI、Elsevier Scopus、INSPEC( 英国《科学文摘》) 、CA( 美国《化学文摘》) 、CSA(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CSTPCD)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CSTJ) 等。进入新时代,《发光学报》致力于反映本学科专业领域的科研和技术成就,及时报道国内外最新进展,开展学术讨论和交流,助力我国发光学科的发展。
光作为信息和能量载体,见证和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从远古的钻木取火、镜花水月、《墨经》中的针孔成像,到牛顿三棱镜分光、杨氏双缝干涉、爱因斯坦光电效应,再到现代的量子光学和激光技术等等,对光的追寻、认知与利用激发了人类的无限遐思,奏响了科技发展的主旋律。在认识物质发光的过程中,人们发现: 许多溶液分散态的发光单分子形成分子聚集体时荧光减弱甚至消失,呈现出聚集导致发光猝灭( 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 ; 然而,有趣的是恰恰相反,有些另类分子,其单分子发光弱或完全不发光,聚集后却展示出发光增强现象。这一反常的聚集诱导发光( Aggregationinducedemission,AIE) 现象由中国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首次提出,并发展成为重要的科
学理论。二十年来,聚集诱导发光研究不仅为解决聚集态发光猝灭和高效固态发光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且推动了聚集态发光研究向应用领域的转化。在聚集态发光的征程中,AIE 聚焦于分子“越聚越亮”和分子集体所赋予发光体的新性质与新功能,开启了聚集态发光的科学前沿研究。现阶段,聚集态发光已逐渐深入到分子与激发态电子调控、介观聚集态结构、宏观材料物性与器件性能等领域,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科学问题,存在巨大的探索思辨空间。在该背景下,《发光学报》特别推出“聚集态发光”专题,从分子科学与聚集态科学的视角,关注聚集态发光的设计理念、调控机制与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
现公开向广大专家学者征集“聚集态发光”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
专题客座主编: 唐本忠院士( 中国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曾泽兵教授( 湖南大学)
已约请撰稿专家: 李振教授( 武汉大学,天津大学)
朱亮亮教授( 复旦大学)
陈洪敏教授( 厦门大学)
秦安军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
朱为宏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征稿范围:
1.新型聚集态发光分子的设计制备与表征,如有机小分子、聚合物、生物大分子、超分子、金属/共
价有机框架、纳米材料等;
2.聚集态发光光谱学和发光机制的研究,如超快/时间分辨光谱研究、激发态光学理论、以及固态
分子运动和空间共轭相互作用等;
3.聚集态发光新模式,如室温磷光、多光子激活发光、力致发光、圆偏振发光、簇发光、放射线发光
等特殊发光模式;
4. 聚集态发光功能材料应用,例如以发光二极管等为代表的光
电器件、显示技术、生化分析与成像、环境监测、生物技术、医学诊断与治疗、安全防伪、光学信息存储等。
5.其他与聚集态发光相关的研究。
征文要求:
1.研究论文或综述( 中英文均可) ;
2. 截稿日期: 2020年12月31日;
3.网上投稿:http://www.fgxb.org/( 请在作者备注一栏中标注“聚集态发光”专题投稿) 。
联系人: 郝老师
电话: 0431-86176851
邮箱: fgxb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