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稿件原则上应为艺术传播类题材的研究性学术论文,并符合本刊宗旨。特别欢迎富有创意、观点鲜明、材料翔实、论述深刻、结构严谨、含有真知灼见的论文。凡研究性论文,均应有相关选题的学术史内容,在文中或注释中简要评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稿务必齐、清、定。
2. 来稿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应具有首发原创性,无
知识产权纠纷。若为译稿,请附原文和版权授予证明。稿件内容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作者和单位署名须无争议。本刊谢绝一稿多投。
3. 来稿建议使用电子版,以Word 工
作文档格式(*.docx 或*.doc)发送至本刊唯一投稿电子邮箱yscbyj@126.com。请将文档作为附件(Attachment),并令邮件标题中包括“投稿”一词(若无此词,则无法收到自动回复)。若使用电子版确有困难,请致电编辑部咨询(电话010-65783710)。
4. 来稿正文篇幅原则上在8 000 至15 000 字之间;标题应具有高度概括性(鼓励同时提供作者自拟的英文标题);较长的稿件可以使用多级小标题,但尽量不超过三个层级,各层级小标题格式请参见本刊文章;请附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3至8个中文关键词(摘要应使用第三人称,对文章的研究对象、方法、观点做概括陈述,而非导语、小结或评价)。学位论文或其他长篇文稿,请按上述要求自行删节、修订后再投送本刊。
5. 文中若使用图表、图画或照片,请提供其必要的相关信息(如内容简介、作者、创作或拍摄时间、收藏处所、出处等),并标明序号。图画或照片最好为JPEG或TIFF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图表最好为eps矢量格式。若用谱例,应为五线谱,最好单独提供Sibelius
软件的sib格式工程文件并标明序号。
6. 凡引用、参考他人文献,不管是否使用引号,均须详细注明准确出处。著录项目除了作者(编者、译者等)、标题之外,期刊文章还须标明刊名、期次、页码,著作还须标明出版者、出版年、版本、页码等,报纸文章还须标明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互联网文献还须标明网站名称、所在页面的完整网址(URL)、发布日期、作者引用日期等(著录格式可参见本刊文章)。请一律采用页脚注释,注释号码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全文连续编号。凡与上述标准规范明显不符的稿件,本刊有权请作者修改。
7. 来稿请在正文之后提供作者简介,包括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所获最高学位级别及其门类、主要研究方向、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在读研究生须附加培养单位名称、院系、专业和研究方向、入学年份等信息。
8. 本刊欢迎科研基金项目成果。凡获基金资助的论文投稿,请注明项目的类别、正式名称、项目编号等。
9. 本刊所录用文稿的作者按我国《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并不得有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适当的技术修改和删节(作者投稿时声明不得修改的除外)。为促进学术交流,本刊全文或部分内容及其汇编可能被上传到互联网,或为其他书面、电子出版物收录、转载或摘编,稿件一经发表,即视为作者已将相关的权利授予本刊。本刊刊登的文字、图片
作品,若欲转载、摘登,请先通过电子邮件征得本刊同意,并按本刊要
求实施。
10. 本刊所载文章内容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自负文责。
11. 对拟用稿件,本刊将以电子邮件方式在四个月内答复。若逾期未收到本刊对稿件的意见,作者可视为退稿并自行处理,本刊恕不逐一退稿。
12. 在本刊投稿和发表文章均无须缴纳任何费用。任何以本刊名义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者,均不代表本刊编辑部。本刊录用的文章根据相关标准支付相应稿酬,稿酬中已包括其他使用方式的授权费用。
本刊保留对以上事项的修改权和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