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要注重田野调查,突出问题意识;注重农村发展实践尤其是乡村现实问题,提出能够进入农村基层实践、服务农村发展决策的对策建议;文风朴实,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突出实例和数据,而非教条和空谈;篇幅在3000 字以内,不存在
知识产权争议;来稿请用电子邮件发至编辑部邮箱:zhgxcfx@163.com,并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及邮政编码( 附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凡县乡干部、农民的来稿优先录用,与乡村无关或纯理论文章谢绝投稿( 文学作品一律谢绝)。
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农村
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乡村发现》,自2006年9月创办至今,在三农
学术界和农村基层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研究三农问题的颇具知名度的理论书刊。
1.《中国乡村发现》创办的由来
三农问题引起了全国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但是农村研究与农村实践脱节、理论与决策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亟需一个立足于乡村、立足于实践,服务于基层、服务于决策的三农研究平台,亟需一个能够让专家看得上、不是专家看得懂的三农理论读物。基于此,连续出版读物《中国乡村发现》于2006年9月创办,力求“用基层的视角反映真实问题,用专家的智慧解读三农难点,用决策声音描绘政策走向,用民众呼声促进科学发展”,促进三农研究能够更加紧密地与实践结合、与基层结合、与政策结合,特别是与现实需要结合,推进三农理论走进乡村。
2.《中国乡村发现》的主要特色
创办以来,始终关注三农热点、难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主要设有:专稿、时政解读、热点问题、县乡连线、三农论剑、农村万象、法制经纬、前沿报导、海外窗口、想说就说等栏目。始终侧重三农理论通俗化,注重实证调查研究,展现乡村原生态,为三农理论与实践“打造一个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想看就看的舞台;构筑一个农村研究官、学、民三者互动的平台;提供一个为基层和农民说话、说基层和农民的话、让基层和农民自己说话的阵地;成为一个基层干部、未名学者、在校学生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普通民众发出声音的讲坛”,使三农理论服务农村基层实践的需要,使三农的学术思想成为基层民众呼声的集中反映,成为三农政策的先导,推动三农理论与农村基层实践相结合。
3.《中国乡村发现》的社会影响与评价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审稿及编辑制度,有专业的编辑团队提供业务保障,40多位全国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提供指导,依托“中国乡村发现网”以及全国的专家学者联系网络等进行组稿,以品质和特色逐渐赢得了各方面的好评,在三农理论界的影响日渐扩大,得到了农村基层特别是县乡干部的高度认可,引起了三农决策层的关注和重视,不少领导干部把《中国乡村发现》作为重要的三农参考读物。2007年被中国知网收录,不少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报刊转载;获湖南省委宣传部2007年《阅评简报》的高度肯定:它有代表性、现实性和建设性;获2012年“湖南省第二届优秀社科普及读物”。得到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培林副院长、蔡昉副院长、张晓山研究员,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司长郭玮,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中国人民大学温
铁军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曹锦清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温思美教授、浙江大学黄祖辉教授等105多位知名专家的肯定性评价,全国1100多位县乡基层干部级读者来信来信肯定。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的评语认为:《中国乡村发现》反映了大量非常难得的新近情况,提出了很多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营造了非常浓厚活泼的学术氛围,汇集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真知灼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的评语认为:《中国乡村发现》汇集广大三农学者、决策领导和农业企业、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智慧,直面中国农村发展的深层问题,总结农村发展成功经验,剖析农村发展原因,破译农民增收和农业盈利密码,为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成功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的评语认为:《中国乡村发现》以服务于农村改革发展为己任,多年来发表了大量观点新颖鲜明、政策意义较大、具有理论特色和实证基础的文章,是一套很有自己特点和风格的受欢迎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