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了1950-1965年间台日两地在亚洲文化冷战背景下的
电影合作与
文化交流,分析了“自由阵营”内部的多方文化政治较力与意识形态博弈。通过对合拍片《海湾风云》的分析,揭示了台日电影合作中的“貌合神离”现象及其背后的政治动因和文化差异。十五年间的台日电影交流历经从严格限制到放宽管制,再到深入合作的过程,反映了双方在去殖民化与文化重塑中的微妙平衡与文化主权争夺。通过跨国爱情叙事,影片试图在殖民遗产与冷战结构的双重影响下建构表面的和解,实则模糊了对历史创伤的反思,成为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文章超越传统美苏对立的冷战叙事,聚焦自由阵营内部的文化政治张力,揭示电影作为意识形态、文化记忆建构以及国际关系调适的重要媒介的复杂性,丰富了对冷战电影史和亚洲文化冷战时期电影交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