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文献 >> 正文
《无声戏》何以“无声”——德译本《无声戏》传播失利之思考
摘 要:
明末清初小说家、戏剧家李渔的首部拟话本小说集《无声戏》中的相关篇目自20世纪90年代被翻译至海外后,备受读者喜爱。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1990年新西兰汉学家韩南的六回英文节译本SilentOperas,两年之后,德国汉学研究者StephanPohl撰著了译研并重的DaslautloseTheaterdesLiYu(um1655):eineNovellensammlungenderfrühenQing-zeit。但该译作面世后,传播效果与韩南的英译本大相径庭,可以说传播乏力,呈现出令人惋惜的“无声”景象。本研究从原作版本及译介篇目的选择、策略方法的运用、对原作的复现程度等方面入手,探索不同译者对同一作品的节译取得截然不同传播效果的原因,反思应如何避免译本难以复现原作、扎根异土的问题,探讨译本如何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通道和桥梁。
作 者:
  • 寇惟妙;魏琛琳
单 位: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字:
  • 李渔;《无声戏》;译本比较分析;主体性;传播效果;
页 码:
    99-106
出 处:
HTML阅读PDF文献下载您还没有登陆会员账号,请先登陆,在进行阅读或下载!
返回顶部 关注公众号